病原菌入侵人體后,我們主要有3種方法來檢測它們的存在,分別是核酸、抗體和抗原檢測。
核酸是脫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的總稱,由核苷酸組成,是生命的遺傳物質(zhì)?;驕y序技術的成熟,使核酸檢測產(chǎn)品開發(fā)非常迅速,如新冠病毒2019年12月被發(fā)現(xiàn)后,科研人員很快就通過測序獲得它的核酸序列(遺傳信息)。獲知核酸序列后,科研人員就可以設計出20個左右核苷酸組成的特異性寡核苷酸片段作為引物,通過pcr(聚合酶鏈式反應)擴增技術,檢測病毒存在與否。
作為一種直接檢測病原菌遺傳物質(zhì)的方法,核酸檢測在此次疫情中被廣泛使用。鼻咽拭子采樣后,連續(xù)檢測2次(間隔24小時)的結果如果一致,即可判定被測者是否感染新冠病毒,以及感染的病毒是否已經(jīng)清除。這種檢測方法的精確與否,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采樣部位和手法,所以不合適的采樣可能導致假陰性。
特異性抗體制備是抗原檢測技術難點
對病原菌抗原進行檢測,也是一種直接檢測病原菌的方法。病原菌蛋白作為一種抗原成分,可以誘導機體發(fā)生免疫應答,產(chǎn)生免疫效應物質(zhì)(如抗體)。新冠病毒入侵人體后,它們表面的s蛋白(刺突糖蛋白)等蛋白質(zhì)就屬于抗原。如何檢測出病毒的抗原?這需要科研人員開發(fā)出能與抗原特異性結合的抗體。
抗體是機體由于抗原刺激而產(chǎn)生的具有保護作用的蛋白質(zhì)。最常用的用于診斷的抗體制備方法主要是雜交瘤技術,這種方法先將蛋白質(zhì)免疫小鼠,再將能夠產(chǎn)生抗體的小鼠b細胞在體外進行永生化,并利用抗原篩選獲得針對抗原不同表位、能夠產(chǎn)生各種抗體的雜交瘤細胞株。這些雜交瘤細胞株屬于單一b細胞克隆,可以產(chǎn)生高度均一、僅針對某一特定抗原表位的抗體。
抗體檢測只能作為補充手段
與病原菌核酸檢測、抗原檢測不同,抗體檢測的是宿主免疫反應,屬于間接檢測方法。
用于抗體快速檢測的技術之一是膠體金法。膠體金是一種紅色的納米級顆粒,通過標記新冠病毒的抗原后,病毒感染者血漿中存在的抗體就可以與之結合。與病原檢測方法的原理一樣,抗體和抗原結合,會形成可被識別的復合物。而抗體檢測試劑條的顯示窗,含有一種能識別新冠病毒抗體的蛋白。它像一個堤壩,能攔截結合了病毒抗體的膠體金,從而在顯示窗呈現(xiàn)出紅色。如果檢測結果是陰性,膠體金就不會被攔截。
膠體金法通常15分鐘左右出檢測結果。雖然時間上比核酸檢測短得多,但國家藥監(jiān)局規(guī)定:新冠病毒抗體檢測試劑盒(膠體金法)僅用作對核酸檢測陰性疑似病例的補充檢測指標,或在疑似病例診斷中與核酸檢測協(xié)同使用,不能作為新冠肺炎確診和排除的依據(jù),不適用于一般人群的篩查。究其原因,主要有兩點:一是具有一定的假陰性率,很多新冠病毒攜帶者的抗體呈陰性,用膠體金測不出來;二是抗體陽性的結果,只能表明被測者以前感染過病毒、產(chǎn)生過免疫應答,而被檢測時是否攜帶病毒,則不能通過抗體陽性與否來確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