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秋風到,貼秋膘?!笔钊デ飦?,不少地方流行“貼秋膘”的習俗,要多吃點肉,把夏天掉的“膘”補回來。但專家提醒,盲目進補、大吃大喝可能會引發(fā)高尿酸血癥。
近年來,高尿酸血癥的患病率明顯趨高,被稱為繼高血壓、高血糖、高血脂“三高”之后的“第四高”。
容易被忽視的“第四高”
高尿酸血癥,是指血液中尿酸水平超過正常范圍的一種代謝性疾病。
尿酸是身體代謝嘌呤時產(chǎn)生的一種廢物,嘌呤存在于許多食物中,比如紅肉、海鮮等,我們的身體也會制造一些嘌呤。正常情況下,尿酸會通過腎臟過濾后,隨尿液排出體外,但當尿酸生成過多或排出不足時,血液中的尿酸水平就會升高。
近年來,隨著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的改變,高尿酸血癥的患病率呈現(xiàn)上升趨勢。根據(jù)《中國高尿酸血癥相關疾病診療多學科專家共識(2023年版)》,我國高尿酸血癥患病率逐年增高,已成為僅次于糖尿病的第二大代謝性疾病,且呈年輕化趨勢;2018年—2019年中國慢性病及危險因素監(jiān)測數(shù)據(jù)表明,我國成人居民高尿酸血癥患病率為14%,男性與女性患病率分別為24.5%和3.6%。
很多被診斷為高尿酸血癥的患者,一問起飲食,都是經(jīng)常喝啤酒、點外賣、吃火鍋,大魚大肉;一些年紀小的患者習慣喝飲料,從小把飲料當水喝。
高嘌呤食物的攝入,如紅肉、海鮮和啤酒,會增加體內(nèi)尿酸的生成,導致血尿酸水平升高,而含糖飲料不僅會讓身體產(chǎn)生更多尿酸,還會干擾代謝,影響尿酸的排泄。
除了飲食,其他一些不健康生活方式也是導致高尿酸血癥的重要原因。
有些人群工作壓力大、生活不規(guī)律,經(jīng)常久坐、熬夜,而且運動少、喝水少,也不注意控制體重,容易被高尿酸血癥“找上門”。
此外,高尿酸血癥的發(fā)生還與遺傳、性別、年齡、肥胖狀況、藥物使用等多因素相關。
一些人可能因為遺傳原因而有較高的尿酸水平;男性比女性患病率更高;隨著年齡增長,高尿酸血癥的發(fā)生率可能會增加;肥胖會增加尿酸的生成,并且可能會減少尿酸的排泄;某些藥物,如利尿劑、阿司匹林、某些降壓藥等,可能會影響尿酸的排泄,導致高尿酸血癥。
有高尿酸血癥或痛風家族史人群,久坐、高嘌呤高脂飲食等不良生活方式人群,肥胖人群、代謝異常疾病患者、心腦血管疾病以及慢性腎臟病患者,都屬于高尿酸血癥的高危人群,應當予以高度關注。
危害不止“痛痛痛”
很多人將高尿酸血癥與痛風劃等號,但事實上,痛風只是高尿酸血癥的“冰山一角”。
血液中尿酸水平超過正常值時,尿酸鹽會在血液中結(jié)晶析出,沉積在關節(jié),導致痛風。尿酸鹽結(jié)晶還會沉積在骨骼、腎臟、血管等不同部位,產(chǎn)生不同的臨床表現(xiàn),因此長期的高尿酸血癥還會增加心血管疾病、2型糖尿病、腎臟疾病等多種疾病的發(fā)病風險。
預防和治療高尿酸血癥的關鍵在于控制血尿酸水平。高尿酸血癥患者和高危人群要減少高嘌呤食物的攝入,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,多喝水,限制含糖飲料和酒精;同時保持健康規(guī)律的生活方式,適量運動、避免熬夜、做好體重管理。
高尿酸血癥可以分為無癥狀階段和有癥狀階段,很多高尿酸血癥患者可能長期無癥狀,從而疏忽了對疾病的干預,直到關節(jié)疼痛了才來就診,就耽誤了早期治療的時機。事實上,如果體檢發(fā)現(xiàn)尿酸水平過高,即便沒有出現(xiàn)痛風等癥狀,也應當及時干預治療。
一些患者缺乏科學治療的意識,疼痛發(fā)作時就吃消炎藥或輸液止痛,疼痛緩解后就一切照常,不去規(guī)范治療,導致病情加重;還有一些患者在服用降尿酸藥過程中不遵醫(yī)囑,疼就吃、不疼就不吃,都會影響治療效果,高尿酸血癥患者應當定期就診,遵醫(yī)囑科學治療。